項目詳細內容
佛教黃鳳翎中學
計劃學校: |
佛教黃鳳翎中學 |
計劃學校老師: |
招潔儀老師、黃健威老師、劉仲永老師、林天祥老師、唐寶蓮老師、蘇美儀老師、王兆雄老師、林家琪老師 |
發展項目: |
單元備課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1:自我了解 探討問題:個人在青少年期會面對哪些挑戰與機遇?
|
發展簡介
階段 |
歷程 |
備註 |
一. |
學校發展主任與核心小組老師討論「探討問題」涉及的相關概念及相關例子(例如某年齡以下的人士才能享有普及教育、青少年犯罪後所承受的懲罰與其他組別的人士 不同)。此外,小組成員希望利用學生日常生活的例子以及他們感興趣的課題去探討有關問題。經討論後,小組決定透過探討青少年(中學生)的「戀愛自主權」讓 學生反思為甚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利和責任。 |
-- |
二. |
小組成員先進行搜集及整理相關的資料,並透過共同備課會釐清探討問題中各關鍵概念的關聯度,從而令老師對教授的課題有透徹的理解。
|
附件1 |
三. |
學校發展主任與小組老師商討不同教學策略的特點及如何照顧個別學生的學習差異,例如個案討論、角色扮演、漫畫討論、合作學習、有效提問等等。 此外,小組老師又分析如何利用課題的切入點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繼而透過不同的探究方法,策略地促進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建構相關的知識。 |
附件2 |
四. |
學校發展主任與老師總結共同備課的經驗如下: 備課時宜先釐清相關單元的探討問題涉及的概念 選取個案/新聞時宜抓緊與探討問題涉及概念的中心,枝節或無關的部份可作適量的剪裁。 負責草擬教件的同事透過共同備課節,仔細地分享教學流程的每一步驟,既促進同事間對教件的理解和運用,又建立分享協作文流的平台,整體有助提升教學效能。 |
-- |
五. |
教材開發後的反思及跟進(如有): (稍後上載) |
-- |
英皇書院
計劃學校: |
英皇書院 |
計劃學校老師: |
杜景文老師、容劉淑菁副校長、金豪老師、黃浩堅老師、黃榮釗先生 |
發展項目: |
單元備課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2 :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 |
發展簡介
階段 |
歷程 |
備註 |
一. |
單元設計背景及目標
因應計劃老師反映學生在評核時未能表達學習過的所有知識,學校發展主任建議利用表格(一種圖形工具)整理資料,將課堂教學、功課和考試聯繫,以建立學生處理 資料的能力。經討論後,計劃學校老師決定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並藉著表格組織資料,建構知識。
|
-- |
二. |
單元設計的構思
經 討論後,學校發展主任與計劃學校老師首先草擬教學計劃及工作紙(一) (二) [初稿],並透過共同備課會議釐清探討問題中各關鍵概念,從而令老師對本課題有清晰的理解。例如:聚焦在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以功課形式要求學生搜集一則關 於人際衝突的剪報,如有關兄弟姊妹的衝突成因,藉以豐富所學的及提供學生有反省的機會。 學校發展主任與計劃學校老師商討如何運用青少年諳熟的溝通 媒體,例如:網上短片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繼而透過相應的教學策略促進知識建構及能力培養。老師在各階段的學習過程中策略性地運用不同的探究方法促進學 習,例如:網上短片討論、角色扮演、剪報分析、對白改寫、影片比較、有效提問、反思筆述等。 與會同工商議透過表格幫助學生分析及組織資訊,例如:學生運用圖形工具來處理衝突行為的不同原因、解決衝突的方法和態度。
|
附件 1 工作紙(一) (二) [初稿] |
三. |
試教
計劃學校老師高度投入並進行優化教材。見附件3。完成以上的教材開發後,學校發展主任與計劃學校老師以圖表方式將整個教學設計概念化及系統化。見附件5。計劃學校老師實行試教,檢視教材的適切性和需要改善的地方,學生的學習表現及原因並按需要提出策略調整的建議。
|
附件2 教學計劃 [定稿]
附件 3 工作紙(一)(二) [定稿]
附件4 參考資料[定稿]
附件5 教學設計概念圖
|
四. |
教材試教反思
- 學校發展主任與計劃學校老師表示試教老師非常投入教學,能帶動良好學習氛圍。老師就各學生發表的意見,有條理地表列在黑板上來幫助學生反思不同處理衝突的態度和手法會引發的不同後果。
- 學生的反應良好。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對對白改寫都能發揮恰當,領悟人際關係的重要成份 --「愛」。
- 老師觀察到學生可以用第一、二堂學過的重要概念去回答問題,感到欣慰。
- 甲班老師強烈要求角色扮演同學在處理衝突中堅持立場不變,乙班老師沒有要求角色扮演同學堅持立場不變;乙班老師發覺因此乙班同學未能突顯不同的表達能夠解決影片所述的衝突。甲班的處理及效果較佳。
- 計劃學校老師希望在下一個課題「網絡溝通方式有助青少年人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能加強學生探究的能力。
如果閣下希望與計劃學校老師交流,可以電郵致杜景文老師(kmto2@yahoo.com.hk)
|
-- |
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計劃學校: |
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
計劃學校老師: |
黎偉良老師、梁國璋老師、陳達華老師、黃永全老師、鐘淑婷老師
|
發展項目: |
單元備課
單元二:今日香港 主題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探討問題:法治精神如何保障香港居民的權利和推動他們履行義務? 議題:守法是否等同於尊重和維護法治精神 |
發展簡介
階段 |
歷程 |
備註 |
一. |
老師選擇以「今日香港」為教學設計的試點。
|
-- |
二. |
適值立法會一再發生「掟蕉事件」,引發頗大回響。學生普遍對「規則」和「違反規則」的討論甚感興趣。故此,老師選取「掟蕉事件」作為探討事件。 |
-- |
三. |
老師參考「課程及評估指引」,決定以「法治精神與守法的關係」為教學設計的主題,並分配5個課節教授此主題。 |
附件1
|
四. |
在整個教學設計裡,老師考慮了學生所需的背景知識(如立法會議事規則)及不同背景學生對違規行為的道德判斷的主觀偏向(如「乖」學生易予以譴責,「曳」學生則可能不問情由地予以讚賞),而合適地選擇教學材料和活動,以促進學生能理性地思考問題。 |
-- |
五. |
老師亦清楚界定了期望訓練學生哪些能力(例如資料的歸類、轉化與比較),並將之結合於教學活動之中。 |
附件2 |
六. |
為了讓學其他同工更易掌握整個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構想,老師設計了「教學流程圖」,並置於教學規劃之中。 |
-- |
註 |
如果閣下希望與計劃學校老師交流,可以電郵致黎偉良老師 fredericklaiwl@yahoo.com.hk |
-- |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
計劃學校: |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
|
計劃學校老師: |
郭福梅老師、陳淑瑤老師、關雲飛老師、林亢媛老師、雷加倫老師、陸楚紅老師
|
發展項目: |
單元備課
單元二:今日香港 主題1:生活素質 主題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主題3:身份和身份認同 |
發展簡介
階段 |
歷程 |
備註 |
一. |
老師認為應先處理主題一「生活素質」,因為較貼身、較易理解,而且有很多資料數據作參考。接著處理主題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因為法治可以與衡量生活素質的其中一個角度(政治)連繫---政治接受度高(能容納不同政見)、法治的系統好,可以間接反映生活素質的程度,所以可以承接主題一去教授。而主題三「身份和身份認同」則較為抽象,感覺好似「好虛」,所以放在最後。
|
附件1
|
二. |
主題一「生活素質」 按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的標準: 衡量生活素質的角度,可根據客觀數據或主觀判斷,例如
- 經濟(例如失業率、人均本地居民生產總值、實質工資、貧富差距)
- 社會(例如醫療保健水平、教育機會和水平、平等機會)
- 文化(例如多元性、承傳)
- 政治(例如人權與法治、新聞自由、政府表現)
- 環境(例如污染程度、環境保育的發展)
老師的構想:
- 將生活素質聚焦在轉變,如不同年代的轉變、同一年代不同階層的香港居民生活的轉變,透過親身訪問、新聞特輯、閱讀資料等,描述不同情景的生活素質。(附件頁一)
- 但當學生分組討論不同研究結果,會不停分析數據,因此,擔心有重複、悶的感覺。(附件頁二)
- 在討論重要性/急切性時,以「政府應否幫助在金融風暴下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作為議題,是假設這個議題會持續一段時間,而且與學生生活理解距離較近。(附件頁三)
- 在討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時,早期曾考慮過綜援、生果金等,但擔心學生會有敏感反應,所以最後以「最低工資應否設立?」為議題。(附件頁四)
以上兩個的議題都欠缺了討論衡量生活素質的其中一個角度(環境),所以在功課的設計會要求學生要以環境的角度回應問題。 |
-- |
三. |
主題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老師的構想:
- 曾嘗試將三條探討問題分開處理,(1)香港居民對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和形式、(2)法治精神、(3)政府怎樣回應。
- 處理「法治精神」這個主題最困難是找合適的議題,曾想過上訴權利、超速雷射槍、居港權、家庭暴力、限制警權等,但都好像不太好。最後決定直接教授何謂法治精神、香港司法制度及基本法等。(附件頁六)
- 以議題「是否同意在大埔龍尾興建人工沙灘?」討論政府對不同群體訴求的回應,今學年中三學生也會在大埔龍尾有實地考察。曾考慮以假設的議題,如粉嶺龍躍頭應否興建酒店,顧慮到學生對虛構的不太感興趣,而且難於搜集資料,所以都是以真實的議題較好。(附件頁六)
|
-- |
四. |
主題三「身份和身份認同」 老師的構想:
- 課程中的四條討論問題難以分開討論。
- 以「鄧顯人」微距的角度去認識身份認同,例如為何會參加facebook的不同群組,瀏覽自己班的討論區等,表現/展現某些的身份認同。(附件頁七)
- 「認識不同時期香港人對身份認同(作為香港人及中國人)的特質,身份認同的迷思。」帶出身份認同會因應不同時間及事件而產生改變,因而有香港人轉移至中國人,或中國人轉移至香港人這身份認同的迷思。
|
-- |
註 |
此教學規劃材料僅為初稿,老師日後會進一步分析思考,將之修訂。 如果閣下希望與計劃學校老師交流,可以電郵致 郭福梅老師 kfm@tanghin.edu.hk 雷加倫老師 lkl1@tanghin.edu.hk |
-- |
鄧鏡波學校
計劃學校: |
鄧鏡波學校 |
計劃學校老師: |
洪彩燕老師、廖卓儀老師、孔慶銘老師 |
發展項目: |
單元備課
單元五:公共衛生 主題2:科學、科技與公共衛生 探討問題:在公共衛生的範疇,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引發哪些議題? -藥物專利權 |
發展簡介
階段 |
歷程 |
備註 |
一. |
核心小組老師草擬了「貧窮與藥物專利」教案,學校發展主任與老師舉行會議討論教案設計。老師闡釋教案的設計目的是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故設有引起學習動機、概念教授、角色扮演活動及總結反思各個環節。學校發展主任與教師討論如何修訂教案的內容從而進一步促進探究式學習,例如把討論問題的範圍收窄以聚焦、為學生提供不同立場的資料以促進多角度思考等。另外,亦建議老師為整個單元主題草擬教學進度表,進一步促進教案內容之連貫性。 |
附件1 (教案初稿)
|
二. |
核心小組老師採納第一次會議的討論結果,修訂了教案及草擬了教學進度表。學校發展主任與老師討論如何優化該教案。學校發展主任與老師利用ASK模式(課程的態度/技能/知識向度)檢討教學活動內容與教學目標的對應性,從而釐清各個教學步驟的目標,或補充遺漏的內容。透過教案討論,老師對「貧窮與藥物專利權」議題的性質有更透徹的掌握,把議題的主要教學目標從「多角度思考」修訂為「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
附件2 (教案定稿) 附件3 (教學進度表) 附件4 (教案流程分析圖及學校發展主任回饋)
|
三. |
完成以上的教材開發後,學校發展主任與老師總結經驗如下:
- 通識教育科教案設計需為學生提供充足而富多角度的資料,才能令探究式學習得以順利進行。
- 藥物專利權議題固然可訓練學生作多角度思考,但最終的教學目標應為確立正面、關懷弱勢社群的價值觀。
- 學習差異可能對探究式學習的進行構成障礙,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掌握程度及在課堂上的應變因而顯得相當重要,將來教授此教案後宜再檢討。
|
-- |
如果閣下希望與計劃學校老師交流,可以電郵致洪彩燕老師(hung.choi.yin@tangkingpo.edu.hk)
佛教黃允畋中學
計劃學校: |
佛教黃允畋中學
|
計劃學校老師: |
梁淑明老師、李國強老師、杜浩賢老師、王家駒老師、曾偉信老師
|
發展項目: |
單元備課
單元三 現代中國 主題1: 中國的改革開放 主要探討問題﹕改革開放政策對國家的整體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甚麼影響? 具體探討內容:探討中國改革開放如何影響中國的綜合國力,並反思中國發展對國際和世界的影響和承擔。 |
發展簡介
階段 |
歷程 |
備註 |
一. |
經思考如何進入有關議題,老師擬由「中國威脅論」入手,揭示中國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從而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對其他國家及自身的影響,了解中國在國際上的角色。 |
附件1 |
二. |
訂定教學目標如下:
- 讓學生由中國對國際事務的參與、軍力、和經濟三個角度,鞏固認知到中國國力的提升。
- 讓學生發現中國國力提升對鄰國和國際的影響,從而明白中國國力發展和國際的影響。
|
--
|
三. |
老師的構想:
帶動學生思考以下問題:有那些中國國力的提升對其他國家造成恐懼﹖為甚麼會出現「中國威脅論」?中國發展在國際上帶來什麼影響?(以上問題的答案會互相重?) 透過數據顯示中國在國際間展示國力的增強情況 |
--
|
註 |
老師在設計有關教學材料之前,是先行對整個主題1「中國的改革開放」進行了宏觀的教學規劃,有關規劃見附件2。
此教學規劃材料僅為初稿,老師日後會進一步分析思考,將之修訂。
如果閣下希望與計劃學校老師交流,可以電郵致 李國強老師 leekwokkeung1418@gmail.com 曾偉信老師 wilson_email_box@yahoo.com.hk
|
附件 |
循道中學
計劃學校: |
循道中學 |
計劃學校老師: |
鄧淑玲老師、盧慧筠老師、黃志文老師、陸文彬老師、程溢智老師、何兆如老師、黃錦富老師 |
發展項目: |
單元備課
單元二 今日香港 主題1:生活素質 探究議題: 運動城是否重建波鞋街之可行方案?是活化還是扼殺波鞋街的特色? |
發展簡介
階段 |
歷程 |
備註 |
一. |
老師先宏觀思考生活素質這個主題,並嘗試以腦圖顯示相關內容及其關係。但當繪畫腦圖時,發現「生活素質」也與主題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及主題三「身份和身份認同」相關,所以綜合地將三個主題聯繫一起。這樣,就能合理地將衡量生活素質的政治角度相連至主題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並帶出主題之間並非是割裂的。 |
附件1 |
二. |
老師認為討論生活素質,第一層要考慮的要點有(1)衡量的角度、(2)優次緩急、(3)相關的決定、(4)個人、不同人士/階層/利益群體的組合和公眾利益的考慮,不同看法、(5)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的障礙。接後,老師認為舊區重建是一個理想的課題,可讓學生探究生活素質的不同角度。
|
附件2 |
三. |
以波鞋街作討論生活素質的切入點,建立議題「運動城是否重建波鞋街之可行方案?是活化還是扼殺波鞋街的特色?」教學素材包括了解波鞋街的地方特色、重建方案及活化/修復策略等。透過認識議題相關的內容,搜集資料,考慮不同持份者的意見,讓學生分析判斷,作出己見。此外,亦希望訓練學生能將在這個議題所學到的,將來可以應用於不同的議題上,例如「八和會館的發展」。 |
附件3 附件4 |
註 |
此教學規劃材料僅為初稿,老師日後會進一步分析思考,將之修訂。 如果閣下希望與計劃學校老師交流,可以電郵致 盧慧筠老師 dawnwklou@yahoo.com.hk 鄧淑玲老師 happyling@hotmail.com |
-- |
宣道中學
計劃學校:
|
宣道中學
|
計劃學校老師:
|
陳麗珊副校長(組長)、曹佩虹老師、李大宇老師、黃慧雯老師
|
發展項目:
|
單元備課 單元二:今日香港 主題三 身份和身份認同 探究問題:
[1] 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是怎樣形成的? [2] 不同少數族裔如何建立身份認同?
|
發展簡介
階段
|
歷程 |
備註 |
一. |
單元設計背景及目標 學校發展主任與計劃學校老師商討試教目標:[1] 確定如何將「課程指引」化成課堂「教案」;[2] 確定教學模式及課堂常規,例如:分組、討論、匯報、總結;[3] 掌握同學學習的強與弱,例如:檢視學生課堂及工作紙表現。 經討論後,小組決定首先透過腦思圖掌握「課程文件」,再議定探討題目。
|
|
二. |
單元設計的構思 探究問題:[1.1] 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是怎樣形成的? 經討論後,學校發展主任及小組老師決定透過腦思圖掌握「課程文件」,釐清探討問題中各關鍵概念的關聯度再議定探討題目[附件1.3腦思圖] 。小組老師進行搜集及整理相關的資料。學校發展主任建議利用不同的媒體作為教材,亦可加入一些訓練思考的課堂活動,例如:分組討論,讓學生有機會表達及分析意見。透過共同備課會,小組老師明白需要突出Engage階段中引起動機的重要性, 利用「長毛燒國旗」、中國在奧運中得獎圖片可加強班上進行意見調查的果效,引起學生的動機。 發展階段強調探究(Explore) , 解釋(Explain)及闡述(Elaborate) 。 影片(鏗鏘集《第一個十年》- 回歸的後一代) 以三位不同階層人仕分享產生身份認同的原因。老師明白帶領學生運用資料三數據時需要突出一些特別的數據,促進學生能有效解讀數據。透過計劃學校老師與學校發展主任的共同備課,計劃學校老師明白需要剪裁及篩選資料五的「香港大事記」讓學生掌握學習重點。 |
附件1.1
附件1.2
附件1.3
|
三. |
探究問題: [1.2] 不同少數族裔如何建立身份認同? 由於學生曾到訪重慶大廈,所以試教的內容與少數族裔有關會令學生有較深的體會及應用身份認同的概念; 另外,在中四新高中課程時可以以新移民或新界原居民為延伸主題。學校發展主任及計劃學校老師希望學生透過問題探究能了解少數族裔的生活習慣及相關政策,感受及欣賞少數族裔的長處及對香港的貢獻,並提高對少數族裔的包容性。 |
附件 2.1
附件2.2
附件2.3
|
四. |
學校發展主任與老師總結共同備課的經驗如下: • 備課時宜先釐清相關單元的探討問題涉及的概念 • 選取素材時宜抓緊與探討問題涉及概念的中心,因應學生的發展作適量的剪裁及增減。 • 負責草擬教件的同事透過共同備課節,仔細地分享教學流程的每一步驟,既促進同事間對教件的理解和運用,又建立分享協作文流的平台,整體有助提升教學效能。 |
|
五. |
教材試教反思: 教學內容 • 錄像素材適合學生,能增加學生的專注度。 • 某些概念如「身份認同」較抽象,學生未能一時間掌握。 • 少數族裔題目,學生較易掌握。 • 剪報資料適合學生程度。資料較多,學生未有足夠時間閱讀,宜刪減部分資料,但對中四而言,內容可能較淺,可再深入探討,如加強分組討論,讓同學提出相反意見。 • 中大同工的支援,有助在概念問題上提供具體教學意見。 能力培養 • 學生懂得搜集資料,能掌握資料,及作概念運用。 • 學生能透過短片分析課題。 • 學生能分析問題及提出解決方法。 • 較高階的能力,於課堂進行,課堂以學生討論為重點。 學生學習情況 • 學生在第二堂開始習慣探究式的學習,並投入討論,反應不錯。當分組討論時,學生經老師的引領能夠有個人對事件的理解及表達具爭議的地方。 • 小組老師表示對日後新高中的通識科教學有較高的期望。 • 先用例子或學生經驗引入較用文章及抽象概念切入為佳。 • 要設立課室分組常規。 如果閣下希望與計劃學校老師交流,可以電郵致陳麗珊副校長 (cls@cactm.edu.hk) |
|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教學課題
|
|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
主題 1:自我了解 探討問題:青少年應如何回應濫用藥物的趨勢
|
教學目標:
(1) 學生能掌握「濫用藥物」這一與青少年相關的時下趨勢,了解其成因及禍害,從而分析青少年應如何回應這種趨勢。 (2) 能清楚表達自己的論據,並以尊重證據、開放和寬容的態度來看待其他人所持的意見和價值觀。 (3) 學生能識別對青少年「濫用藥物」現象的不同意見及其背後的價值取向。 (4) 學生能就青少年濫用藥物問題提出具識見的解決方法建議。
教材
教材
|
備註
|
教案
|
附件2
|
工作紙 1 「以上的數據顯示出香港人濫用藥物有甚麼趨勢?」
|
附件3
|
工作紙 2 「青少年濫用藥物的原因是甚麼?你會如何幫助她回應濫藥趨勢?」 |
附件4
|
工作紙 3 「試列舉政府現行的禁毒措施,並評估各措施的成效。」
|
附件5 |
工作紙 4 「應否實施校園強制性驗毒」 |
附件6 |
評估課業 1『「推行強制性校園驗毒能有效解決青少年濫用藥物問題。」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 』 |
附件7 |
單元二:今日香港
教學課題
|
|
單元二:今日香港
|
主題 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探討問題:正生書院遷校梅窩
|
教學目標:
(1) 學生能掌握不同持份者在「正生書院遷校梅窩」問題上的立場、理據、分歧和衝突。 (2) 識別對個人和社會議題的不 同意見背後的價值取向,並在個人和社會層面的議題和問題上,運用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和從多角度考慮作出判斷和決定。 (3) 學生掌握分析政府如何回應不同群體訴求的方法。
教材
教材
|
備註
|
教案
|
附件2
|
工作紙 1 「找出正生書院要求遷校梅窩的理由」
|
附件3
|
工作紙 2 「正生書院和梅窩居民及離島區議會對正生書院要求遷校梅窩的意見」
|
附件4
|
工作紙 3 「出政府在正生書院遷校梅窩的決定上,曾進行過哪些與市民溝通的工作? 」
|
附件5
|
工作紙 4 「評估每項政府與市民溝通工作的成效。」
|
附件6
|
評估課業 1「假若你是梅窩居民,有一群其他梅窩居民發起前往中環政府總部門外遊行示威,向政府表達反對正生書院遷校梅窩的訴求,你會參加嗎? 為甚麼? 」
|
附件7
|
評估課業 2「假若你是行政長官,今天你將出席一個「打擊青少年吸毒問題」講座並致開幕辭(約3分鐘),正生書院師生及反對正生書院遷校的梅窩居民亦會在場。你會怎樣撰寫開幕辭以回應正生書院遷校梅窩事件上不同群體的訴求? 試撰寫該開幕辭。」
|
附件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