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計劃活動 教學發展分享園地 活動剪影
首頁
計劃簡介
計劃學校
計劃成員
聯絡我們

會員登入
使用者︰
密碼︰
 

通識教育推介
(含推介書藉、其他網站)

首頁 > 教學發展分享園地 > 項目詳細內容
項目詳細內容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

計劃學校: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
計劃學校老師: 郭福梅老師、陳淑瑤老師、關雲飛老師、林亢媛老師、雷加倫老師、陸楚紅老師
發展項目: 單元備課

單元二:今日香港
主題1:生活素質
主題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主題3:身份和身份認同

發展簡介

階段 歷程 備註
一. 老師認為應先處理主題一「生活素質」,因為較貼身、較易理解,而且有很多資料數據作參考。接著處理主題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因為法治可以與衡量生活素質的其中一個角度(政治)連繫---政治接受度高(能容納不同政見)、法治的系統好,可以間接反映生活素質的程度,所以可以承接主題一去教授。而主題三「身份和身份認同」則較為抽象,感覺好似「好虛」,所以放在最後。
附件1
二. 主題一「生活素質」
按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的標準:
衡量生活素質的角度,可根據客觀數據或主觀判斷,例如
  • 經濟(例如失業率、人均本地居民生產總值、實質工資、貧富差距)
  • 社會(例如醫療保健水平、教育機會和水平、平等機會)
  • 文化(例如多元性、承傳)
  • 政治(例如人權與法治、新聞自由、政府表現)
  • 環境(例如污染程度、環境保育的發展)
老師的構想:
  1. 將生活素質聚焦在轉變,如不同年代的轉變、同一年代不同階層的香港居民生活的轉變,透過親身訪問、新聞特輯、閱讀資料等,描述不同情景的生活素質。(附件頁一)
  2. 但當學生分組討論不同研究結果,會不停分析數據,因此,擔心有重複、悶的感覺。(附件頁二)
  3. 在討論重要性/急切性時,以「政府應否幫助在金融風暴下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作為議題,是假設這個議題會持續一段時間,而且與學生生活理解距離較近。(附件頁三)
  4. 在討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時,早期曾考慮過綜援、生果金等,但擔心學生會有敏感反應,所以最後以「最低工資應否設立?」為議題。(附件頁四)
以上兩個的議題都欠缺了討論衡量生活素質的其中一個角度(環境),所以在功課的設計會要求學生要以環境的角度回應問題。
--
三. 主題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老師的構想:
  1. 曾嘗試將三條探討問題分開處理,(1)香港居民對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和形式、(2)法治精神、(3)政府怎樣回應。
  2. 處理「法治精神」這個主題最困難是找合適的議題,曾想過上訴權利、超速雷射槍、居港權、家庭暴力、限制警權等,但都好像不太好。最後決定直接教授何謂法治精神、香港司法制度及基本法等。(附件頁六)
  3. 以議題「是否同意在大埔龍尾興建人工沙灘?」討論政府對不同群體訴求的回應,今學年中三學生也會在大埔龍尾有實地考察。曾考慮以假設的議題,如粉嶺龍躍頭應否興建酒店,顧慮到學生對虛構的不太感興趣,而且難於搜集資料,所以都是以真實的議題較好。(附件頁六)
--
四. 主題三「身份和身份認同」
老師的構想:
  1. 課程中的四條討論問題難以分開討論。
  2. 以「鄧顯人」微距的角度去認識身份認同,例如為何會參加facebook的不同群組,瀏覽自己班的討論區等,表現/展現某些的身份認同。(附件頁七)
  3. 「認識不同時期香港人對身份認同(作為香港人及中國人)的特質,身份認同的迷思。」帶出身份認同會因應不同時間及事件而產生改變,因而有香港人轉移至中國人,或中國人轉移至香港人這身份認同的迷思。
--
此教學規劃材料僅為初稿,老師日後會進一步分析思考,將之修訂。
如果閣下希望與計劃學校老師交流,可以電郵致
郭福梅老師 kfm@tanghin.edu.hk
雷加倫老師 lkl1@tanghin.edu.hk
--